“一位外行人可以把护理工作做得如此周到细致,记录详细,我们专业人更应该精益求精,将记录做到极致,做得更加全面。”4月25日,济源市中医院中风一科卫君芳感动地说。
她的这份感动源自患者王阿姨老伴儿的13本护理日记。
(资料图片)
卫君芳是王阿姨的责任护士。几天前,她在例行巡视病房的时候,发现王阿姨的老伴儿张大爷正在娴熟的给她翻身,她连忙过去帮忙。对于王阿姨,她并不陌生。
八年前,王阿姨因为中风偏瘫在床,其老伴儿张大爷就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悉心照顾。八年来,王阿姨时不时地会来医院住上一段时间调理身体。她注意到,王阿姨卧床八年,身上不仅没有任何溃烂,皮肤没有污渍,且体重也没有减轻。她对此很是好奇和赞叹。
在一次整理床铺时,她无意中在王阿姨的病床上发现了一本书,封面上写着《护理日记》。她怀着好奇,翻开了本子。这本书很细致,有目录,有文字,还有黑色水笔写的密密麻麻的字……
原来,节俭的张大爷把自己看过的书籍当成笔记本来做记录,书中记载了王阿姨的日常护理注意事项、饮食注意事项、用药注意事项、情绪变化、药物反应,体重增减、饭量大小、每次住院时间、医嘱内容等,事无巨细。
一本本“日记”翻看下来,这一刻她除了感动,还有震惊。整整十三本记录日记,不仅记录了张大爷的细心和“专业”,更是记录了这对模范夫妻间的恩爱和睦。
感动之余,让她有了一丝惭愧。她意识到,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既要做好分内工作,做细做实,还要勇于创新,持续提升科室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让患者住院更舒适,体验更美好。
卫君芳将这13本密密麻麻的日记告诉给了其他科室同事。看完后,这本“特殊日记”同样感染了其他人。科主任杨红琴和护士长贾述桂专门组织大家观看学习了这13本日记。
在日记的感召下,中风一科不断改善提高护理工作水平。考虑到科内老年病人较多,有很多人会忘记服药,或记不清楚服药次数、剂量,中风一科的主管医生都会将患者服用药物的名称、服药次数、服药剂量打印出来,粘贴于患者床头,以便患者能够及时用药。
针对科内的卧床和留置胃管病人,因陪护人员不固定或对其相关知识不了解,科室专门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总结了卧床和留置胃管病人的护理注意事项,并粘贴于患者床头,以方便家属了解掌握。
记者了解到,中风一科仅是济源中医院护理创新的一个缩影,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该院各科室护理人员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从“人本位出发”,通过各种各样的小创新、小举措,把“能想到的方便全部做出来”,以改善患者的住院感受。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1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